我会把有时候灵光乍现的奇妙想法记在手机备忘录,一般是一个互联网上被讨论的话题或者看到什么事物所联想出来的一个主题。但是我记录了好多条后也还是没有输出为文字,我开始反思原因。
我看有的人可以日复一日地写公众号,实际上看他的内容也并不格外出众,就像是拉家常,但也有自己的东西。或许我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于是我询问 ChatGPT 如何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它给出了三点。
首先是要使记录下来的主题更加具体,从一句很概括的话转为比较详细明了的一段话。比如将「为什么农村年轻人这么少?」转为「我在家乡看到巷子里基本是些老年人,田间地头也是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然后还有十几岁以下的小孩,青壮年都哪去了?都在外工作?只有我这里是这样还是许多地区也这样?原因是什么?」;或是从「超市称重是如何识别货物的?」转换为「为什么我在超市买东西需要称重时,把东西放上去就能自动识别是什么货物而不会搞错?或许是有计算机在工作?或许有一个摄像头有识别功能。」这样一来,下次想动笔就能更加精确的开始写起,不用在脑中臆想一些东西。
第二点是用一些固定的句式来辅助写作,这样可以帮助思考和表达的连贯。比如 问题–观察–分析–总结 这样,从问题出发,结合自己的观察,在通过搜集资料辅助分析,最终总结出自己的结论来。这么顺下来就是一篇比较有逻辑的文章了。如果是记录一些日常发生的有趣的事,可以用 日常碎事–个人情绪–哲思跳跃 这个句式。先记录下事情经过,然后是自己当时的想法和情绪,在到最后联想到什么更深层次的哲理,写出自己的思考。
第三点是模仿和加工,前提是多读书,模仿和加工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通过更换原句中的场景、感受以及句式来重写成自己的句子。这样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快速获得写作的文感,而非硬着头皮空想。
以上三点是 ChatGPT 最重要的是给出的方案,我觉得挺有道理。不过最重要的是要敢于接受不完美,给自己一个可以发布的地方,无论写的怎么样都发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回头看,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我上学时候,有个同学非常喜欢写小说,我就见证了他的写作水平逐渐变好的过程。从高中开始就用我们身边的事情改写,更换人名,以及将事件调换,从而形成了一个小说,也不知道有什么含义,反正是读着很熟悉。后来上大学,他写了第二本,我读起来没那么熟悉了,因为故事不是完全从现实拿来的了,但还是有很强烈的他的个人色彩,特别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很像他的初恋。再之后他还写了一些,我没怎么看过了。有一次我看他小说中有很多的精彩辞藻和典故,我问他脑袋里是否装了许多东西后才能写出来这些。他说不是,只不过在哪看见比较好的东西就杂糅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就像奥尔加 托卡尔丘克的《糜骨之壤》中就有这么一句,我是在微信读书的划线找到的:“实际上,作家的思想在于合成,他们坚持收集所有碎屑信息,重新将其黏合成一个整体。”
我那个朋友后来说想写一部类似余华或莫言风格的关于农村的小说,写出来前几章给我看,我记得开头就很有悬念,是村里的一桩谋杀案,还和村长以及一个美艳女人有关。当然他读过许多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写出这种也不意外。我终于没听到这部小说是否完结的消息。